最新《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发布 | 促进粮食体系转型,打破饥饿恶性循环
连续四年来,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在接受评估的人口中占比近22%,明显高于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
报告显示,儿童和妇女首当其冲地受到饥饿危机的影响,32个国家超过3600万名5岁以下儿童患有突发性营养不良。2023年,突发性营养不良状况进一步恶化,那些因冲突和灾难而流离失所的群体情况尤为严重。
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GNAFC)紧急呼吁采取变革性措施,将和平、预防和发展行动与大规模紧急援助结合起来,以打破突发性饥饿的恶性循环。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表示:“全球粮食危机需要全球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报告中的数据对于促进粮食体系转型,以及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至关重要。”
持续性饥饿问题
自2016年以来,36个国家在《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持续出现,反映出其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突发性饥饿问题,在全球最饥饿人口中占比达到80%。
在39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紧急级别(IPC/CH第四阶段)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人口增加了100万,其中苏丹的增幅最大。
2023年,超过70.5万人处于灾难级别(IPC/CH第五阶段)的粮食不安全状况,面临着饿死的风险。这是《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发布历年来的最高数字,自2016年以来已增加了四倍。一些脆弱地区的人口正面临迫在眉睫的饥荒,其中80%来自加沙地带,此外还有南苏丹、布基纳法索、索马里和马里。
根据报告预测,到2024年7月,110万加沙民众和7.9万南苏丹民众也将面临该灾难级别(IPC/CH第五阶段)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处于这一阶段的总人数将达到近130万。
粮食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
不断加剧的冲突和不安全局势、经济冲击以及极端天气事件正在持续影响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叠加共振,加剧了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农村边缘化、治理问题和不平等情况,并导致全球人口大规模流离失所。此外,流离失所群体的保护状况也受到粮食不安全的影响。
冲突仍然是导致20个国家近1.35亿人(几乎占总人数的一半)处于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因素。苏丹因冲突而面临情况恶化的程度最为严重,相比2022年,该国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增加了860万。
极端天气事件是导致18个国家超过7700万人面临严重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而2022年这一数字为12个国家的5700万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严重的洪水、风暴、干旱、野火以及病虫害爆发等气候冲击对全球造成了严重影响。
经济冲击对21个国家造成影响,约7500万人面临严重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这是由于这些国家高度依赖粮食进口和农业投入,以及面临货币贬值、高物价和高债务水平等持续的宏观经济挑战。
打破粮食危机的循环
应对持续的粮食危机需要国家和国际社会紧急开展长期投资,以促进粮食体系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同时在最有需要的地方加强危机应对能力,提供大规模拯救生命的关键援助。和平与预防也必须成为长期粮食体系转型的组成部分。否则,人们将长期面临饥饿问题的挑战,最脆弱的群体或将饿死。
自2023年以来,现有的可用资源已无法满足需求。人道主义行动不堪负荷,许多行动已被迫缩减规模,削弱了最脆弱群体获得的支持。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势在必行,且必须与由政府主导的旨在减少和消除饥饿的计划相匹配。
为了扭转突发性粮食不安全加剧的趋势,国际社会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承诺,其中包括最近的七国集团(G7)和二十国集团(G20)倡议。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将运用在应对最脆弱国家饥饿问题上积累的丰富知识,加强各全球倡议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以确保为受粮食危机影响的群体带来创新和务实的影响。
编者注
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GNAFC)由联合国各组织、欧盟、美国国际开发署和非政府机构等多方参与组成,致力于携手共同应对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是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发布的年度出版物,由粮食安全信息网络(FSIN)编写。
突发性粮食不安全是指人们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而使生命或生计面临紧急危险的状况。这个概念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衡量极端饥饿的标准,如综合粮食安全等级分类(IPC),该标准将突发性粮食不安全分为五个阶段:1)极低程度;2)紧张程度;3)危机程度;4)紧急程度;5)灾难或饥荒。
粮食危机是指需要在地方或国家层面采取紧急行动来保护、拯救生命及生计以应对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且需求超出了当地的资源和应对能力。如果有超过100万人(或县级总人口的20%以上)处于IPC分类第三阶段及以上,或至少有一个地区被归类为IPC分类第四阶段及以上,则该状况被定义为“重大”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