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专家观点|数字南南合作与迈向零饥饿之路

在昨天举办的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数字化研讨会暨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上线仪式上,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数字化研讨会特邀专家,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小林发表了主题演讲,探讨了数字南南合作的重要性,数字南南合作与迈向零饥饿目标,以及数字知识分享平台的特点。

在昨天举办的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数字化研讨会暨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上线仪式上,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数字化研讨会特邀专家,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小林发表了主题演讲,探讨了数字南南合作的重要性,数字南南合作与迈向零饥饿目标,以及数字知识分享平台的特点。

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数字化研讨会特邀专家,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小林发表了主题演讲。照片©中国网
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数字化研讨会特邀专家,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小林发表了主题演讲。照片©中国网

王小林指出,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转型的进程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业态。以技术合作和发展知识分享为主的南南合作,也应适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作出数字化转型,即南南合作的数字化转型,并广泛开展数字南南合作。

2018年,王小林作为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和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共同编写的《数字世界中的南南合作》的联合主编,组织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发展合作的国际专家完成这份报告。这份报告在第二届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暨BAPA+40边会上发布。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2019年3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布的这份报告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为了进一步深化数字南南合作的研究,王小林继续作为联合主编,完成了《数字世界中的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新动力和新方法》,该报告历时两年,研究提出了数字南南合作的概念框架,总结了数字技术推动南南合作的新动力、新方法,也前瞻性地提出了数字南南合作的全球、区域、国别行动建议。

数字南南合作得到了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的高度重视。2020年,王小林作为南南合作特邀专家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农村发展卓越中心的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南南合作评估和战略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已由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于2021年2月发布。报告提出加强世界粮食计划署数字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的建设。

 

为什么数字南南合作如此重要?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全球经济稳步向数字化迈进之际,发展中国家不应落在后面。企业的数字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变革,正在推动经济形态的数字化转型。它既包括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包括工业和服务化的数字化转型,甚至包括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以及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这种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特征是,海量的数据成为甚至比土地还重要的生产要素,云、物联网、区块链、先进通讯网络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成为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关键技术,数字平台成为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数字化思维成为管理者领导力必备的基本物质。通过电商平台,我们在中国可以消费到卢旺达的辣椒,哥伦比亚的咖啡,智利的车厘子,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水果,等等。跨境电商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增加收入,消除饥饿和贫穷。

但是,正如第一部《数字世界中的南南合作》报告所指出,数字鸿沟无处不在,大多发展中国家缺乏分享数字红利的机遇。此外,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许多线下的南南合作受到了严重冲击和影响。但是,我们也欣喜地发现,线上南南合作的开展,缓解了疫情对南南合作的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南南合作平台,加快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化转型,我们更有必要加快南南合作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南南合作与迈向零饥饿目标

 

从发展中国家数字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零售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智能化的种植,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农民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不足。智能化种植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还有效减少了化肥、灌溉和农药的投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准确的信息为农作物的收获、加工、运输赋能,不仅减少了产后损失,还明显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有无人机施肥、喷洒农药,监测病虫害的大面积应用。智能手机App对设施农业的全面管理。社交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带来了农业之外的旅游、观光、体验消费等方面的价值增值。跨境电商平台把全球的消费者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者快速高效连接。数字供应链还为无担保无抵押的数字借贷提供了风险防控技术,有利于小农户获得生产和消费贷款。肯尼亚M-PESA的案例,为使用数字技术催化普惠金融提供了典型经验。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遥感技术和防灾减灾的南南合作,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受益于数字南南合作。数字技术与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数字南南合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零饥饿目标的有力武器。《数字世界中的南南合作、三方合作:新动力和新方法》这本报告对如何推动数字南南合作进行了详细论述。

 

数字知识分享平台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知识分享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过去,依托于互联网和桌面电脑终端的知识分享平台,以Web-Client“一对多”交互模式分享知识。它的特点是在网站上发布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客户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浏览获得知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官方网站就是典型代表之一。这种知识分享,更适合国际组织、政府、企业、学校等组织发布官方信息。其特点是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适合于发展官员、研究人员和新闻工作者等使用,但知识产生的成本较高,并且受益群体有限。通过书本可以传递的人类知识,大约只占人类知识总量的5%,这些知识通常称为“名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当前,知识的产生和分享,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人工智能和先进算法的普遍使用下,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数字技术的高渗透率,使得针对草根的知识分享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流媒体和人工智能可以传递和分享人类实践活动的行为,这些实践行为通常是以“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暗知识”(dark knowledge)的形式存在。大量的默知识和暗知识无法通过书本和网页传递。而实现零饥饿目标,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官员、技术人员和学者需要新的发展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农场和农户需要更加容易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形态,可能以流媒体、短视频的方式更受欢迎,它不受知识寻求者自己的教育水平限制,即使是文盲的农民,也可以通过小视频获得种养殖和农业管理知识。

这意味着,在南南合作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知识传播;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南南合作知识产生和传统的方式,使其适应数字文明时代人们对知识获取的方式变革。

王小林发表主题演讲。照片©中国网
王小林发表主题演讲。照片©中国网

世界粮食计划署农村发展卓越中心《南南合作评估和战略分析报告》中,对数字技术在小农价值链发展、产后减损和粮食系统、减灾防灾和气候变化,以及创新减贫等四个主题领域的作用机制作出了概括,也对数字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的功能进行了简要概括。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是“平台”,平台意味着南南合作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方式是基于供给和需求的“双边平台”,它强调的是更多的知识供给者与更多的知识需求者,在平台上进行“搜索”和“匹配”,产生南南合作知识分享的“网络效应”。因此,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如何动员多种来源的知识生产者上线提供知识服务。

今天我们见证了中国发展门户网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农村发展卓越中心共同建设知识分享平台,这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数字化转型迈出的关键一步,也为全球南南合作数字化转型带了个好头,我们期待着这个平台为实现零饥饿目标作出贡献。